而在世界的另一头,海外文化的“重灾区”日本也即时地捕捉到了这些苗头。一个名为健介石津(Kensuke Ishizu)的矮小东洋男人在日本撒下了“常春藤风格”的种子。从50年代中期开始,他开创了以常春藤风格为灵感的服装品牌Van。在这一品牌中,他将常春藤风格的精髓保留,同时用日本人独有的细致,色彩变得更为柔和,面料变得更为舒适、环保,同时板型也更加适合身材并不魁梧的东方人穿着。这些纤细的东方美感让美国本土乃至欧洲世界都大为惊讶。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等日本设计师也均得益于此。
在当时的书籍中登出如何穿得像一名预科生的指南。
在历史面前,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当“常春藤风格”那批学生走出校园,成为美国的精英,将这优雅而严谨的穿衣风格扩散到社会精英阶层。校园内的流行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70年代一些家境不错的学生将自己的风格称为“预科生”(Preppy),也就是俗称的“高帅富”。相比起来“预科生”爱好运动,更钟情橄榄球、马球、游泳等运动,同时也热衷交际,因此服装也更运动、鲜艳,Ralph Lauren的Polo Shirt,带有字母缩写的运动夹克等都成为了当时大学生们的首选。
然而,正如被誉为“时装宝藏”的《Take Ivy》现如今仍然多次再版一样,“常春藤风格”在现如今仍然时髦。这本书由健介石津出版,该书以照片形式记录了一个日本摄影师和3位作家去常春藤学院实况考察的过程,让很多人为之而疯狂。该书在网上的价格高达几千美金。New Amsterdam品牌的设计师Mark McNairy提到自己曾在日本看到《Take Ivy》这本书的原版,并影印了整本书作为设计的参考。日本的一家男士杂志对该书进行了限量版的再刊,寄了译本给Mark McNairy作为圣诞礼物,他一直保存着这本书直到他的妻子想买一个高价的设计师包包,才在eBay上以高价售出。
相信看过书中图片的人,都难以忘记书中潇洒帅气的小伙子们在Dartmouth的College Green、 Princeton的Nassau街、哈佛的庭院就餐的照片。谁都不愿意忘记自己当年的好时光,我想这才是常春藤风格得以不断延续的重要原因吧。
想要穿对 知道这些才算上道
Sack 布袋型西服 必备标准制服
十九世纪末,美国开始流行布袋型西装(Sack),这是一种轻便、只及腰间的短外套西装。这种版型就像一个口袋一样:无结构、无垫肩、无腰褶,也没有收腰线,就像一只布口袋挂在肩膀上一样,晃晃当当。这是服装史上第一批大量生产的男装剪裁版型,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穿下。与肥大的躯干配套的是,这种设计通常都有异常宽大的袖口。
上世纪50年代身着Sack的学生合影。
最初这种款式是由老牌西服公司Brooks Brothers推出的,1920年代在美国常春藤大学里流行过一阵。然而这最终只是适合大学生穿的西服,一旦这些人进入社会,就得换上另一种剪裁的西服了。在二战时,这种西服流入了全世界的中年男性市场,让整个1950年代的男人从背面看起来都像是方形的口袋一样,简直无法分辨。
Penny Loafer塞下硬币的皮鞋
这种鞋最早于1934年,由美国缅因州一家名为John R.Bass的鞋店生产出来,被命名为Weejuns开始出现在市场上。1950 年代美国的流行指标人物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穿着被拍后,被杂志誉为“不可不买的鞋”,从此一炮而红。甚至在1961 年~1968 年间,在美国还须以限量的方式贩售。
这种鞋由于十分轻便,便于运动,再加上James Dean的推广,在大学学院内迅速走红,许多学生几乎一年四季都离不开这种鞋。
搭配一双格纹袜子和一便士(Penny)的硬币,Penny Loafer因此得名。
最标准的穿法是搭配白色袜子,在《Take Ivy》这本书中很容易看到。光脚穿也是不错的选择。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