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旅游的发展史过程
中国古代旅游发展史
旅游的先驱是商人,
最早旅游的人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
在旅行作为一种社
会行为,
古代即以存在,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旅行活动的兴起同样居世界
前列,中国早在公元前
22
世纪就有了。
当早是先秦时期的旅行和旅游,
最典型的旅行家大概要数大禹了,
他为了疏
浚九江十八河,
游览了大好河山。
西周的周穆王是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帝王旅行家,
他走遍了西北、华北等许多地区,甚至造成“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
孙子周游列国,孟子率领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苏秦、张仪、公孙
衍“连横”、“合纵”游说诸侯等。我国保存最早的诗歌经典《诗经》也曾颂扬
了殷商西周时代的民间出游活动(观乐、现社、观腊、观祭祀)
。
之后,
就是秦汉时期的旅游,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后,
随着
政局的巩固、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开拓,旅游活动比先秦时代越来越频繁。特别
是秦始皇修“驰道”和“直道”,统一全国车轨等措施,给帝王、学者、商人出
游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秦始皇曾率文武百官五次出巡,
周游全国,
汉武帝也曾游
历碣石、
泰山等全国名山大川。
司马迁漫游大江南北,
撰成名垂后世的不朽巨著
《史记》,其中《货殖列传篇》含有丰富的旅游地理内容。张骞出使西域,开辟
了丝绸之路,打开了长安通往西域(中亚、西亚)的道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
的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东汉末期,
东吴派康泰和朱应从海路出使南洋诸国,
并
撰《扶南传》,他们的楼船队,英姿飒爽地航行于印度洋,南洋国家无不对它称
赞不绝。
中世纪时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民族大
融合的时期。唐代诗人杜牧在《旅宿》中写的:“旅馆无良伴,凝情悄自然”,
王维著的《渭城曲》描写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等诗句,就是
这种旅馆业经营的明证。
宋代也出现了地方官吏兴办的旅游业。
宋仁宗皇佑二年,
杭州太守范仲淹为赈济灾民,
利用那里湖山景色、
古庙名寺之长,
命各庙主事修
茸庙宇,
并在太湖举办划船比赛,
号召各方官民出游,
收入一大笔钱,
救济灾民。
这是地地道道的旅游业雏形,比
19
世纪
40
年代的英国库克要早
700
多年。魏、
晋间的稽康、阮籍等
7
人,悠游于竹林之中,写出了大量山水诗;东晋、南朝间
2. 论述中国旅游发展历史过程
个人认为,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如下:
1.旅游多样化、大众化趋势 旅游目的的不同,使目前占统治性地位的观光型旅游向多样化发展,如商务会展旅游、文化宗教旅游、专项旅游和新兴高端旅游。再者,旅游不再是高消费活动而是作为日常生活进入了千家万户。
2.文化性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企业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和销 售文化的企业,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 享受文化。
3. 中国旅游的发展史过程简述
青藏高原的光照和地表了是非常充足的,很难想像在这个高原上还有如此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也是我们很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华夏文明的历史上传承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青藏高原的居民主要是以藏族为主,在这里形成了一种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旅游体系。
4. 中国旅游业从古至今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旅行和旅游,可以看出以下五个特点:
1.古代旅游多属少数人的个人活动。游者范围主要有帝王、贵族、官僚、地主等人及其附庸士大夫阶层。平民百姓仅在佳庆节日到近地出游,如踏青、赶庙会等。
2.国内旅行家多以学术考察旅行为主,是在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3.古代旅游活动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社会处于安定、强盛的时候,旅游活动就特别活跃,反之,便一蹶不振。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旅游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特点。
4.国际旅游以政治交往(如互派使者)、宗教求法和经商贸易等形式为主。游程比较艰险,历时比较长。游历的成果多以“游记”、“见闻”等题材出现。
5.旅游基本上停留在旅行的阶段,与以获得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旅游业有本质的不同。但是某些私立旅馆业和观光业,已具有初级旅游业的雏形性质。
5. 中国旅游发展历史过程
国旅总社发展历史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以下简称国旅总社,成立于1954年,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开始。它经历了初创、开拓、发展等历史阶段,是中国国际旅游业的缩影。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向前发展,组织接待外国游客人数每年递增,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接见过国旅总社组织来华的客人。因此,不少国外友人正是通过来华旅行了解了新中国和中国人民。
一、初创时期
1954年4月15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北京正式成立。同年,在上海、天津、广州、南宁、哈尔滨、南京、杭州、武汉、沈阳、大连、丹东、满洲里等12个城市成立了分支社。开始从事接待邀请客人、国际友人、互换和自费游客业务。它在成立之初,是隶属国务院的外事接待单位。在此之前,全国还没有专门管理旅游业的行政机构,国旅总社实际上代行了政府管理职能。
至1957年底,国旅在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设立19个分支社,国旅的接待业务网络初步形成。在这一时期主要以政治接待为主。
二、开拓时期
1958年1月,根据当时中国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进一步发挥地方积极性,决定国旅各地分支社一律划归当地省(市)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国旅总社由原来垂直领导关系,变为业务指导关系。为了满足各国旅行者的要求,国旅在对外宾开放城市增设了分支机构,增加了旅游线路,扩大旅游者的游览范围,到1958年底发展到35个分支社。
1964年7月,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1978年3月更名为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1982年3月为国家旅游局)成立,中国旅游业的管理体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的体制,国家旅游局和国旅总社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对外招徕用国旅总社的牌子,对内管理行使国家旅游局的职能。这种局社合一的体制,在当时使中国的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至1966年,国旅发展到46个分支社。
三、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前国旅总社的发展是中国国际旅游发展的缩影,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旅游体制的改革,给国旅总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2年国旅总社与国家旅游局开始按“政企分开”的原则,分署办公。
1984年,国家旅游局批准国旅总社为企业单位。从此,国旅总社从原来归口外事工作转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大型旅游企业。
1989年国家旅游局批准成立国旅集团,1992年国务院生产办公室正式批准成立国旅集团。
1994年国旅总社被国务院列为“百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
1998年底国旅总社与国家旅游局脱钩,进入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
2003年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2003年底与中免总公司企业重组。
目前国旅总社与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多家旅行商社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并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瑞典、丹麦、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多家子公司,在国内有150多家子公司、联号经营企业,形成了稳定的销售网络和完整的接待网络。 国旅总社是中国520家国家重点企业之一,是中国旅行社业的龙头企业,也是中国非贸易创汇的主要企业,带动了一批旅游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国旅(CITS)”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国驰名商标,已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为参与国际竞争,国旅总社先后加入了PATA(太平洋亚洲旅行协会)、IATA(国际航空运输协会)、ASTA(美国旅行代理商协会)、WTO(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组织,国旅总社在国内外知名度越来越高。
由于国旅总社的主营业绩在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中国同行,从1992年全国旅行社排名开始,主要经济指标排在全国旅行社百强榜首,并自始蝉联“最佳企业奖”、“旅行社最高创汇奖”、“旅行社最高外联人数奖”等多种奖项,在国内外旅游业界已成为著名企业。
6. 中国旅游的发展史过程概括
历史发展
横店,这个曾名不见经传的小镇,随着横店影视城影视文化、旅游产品的不断升级开发,从单一“影视基地”向影视主题旅游公园的战略转变。
横店影视城
1996年为拍摄献礼巨片《鸦片战争》建造了第一个影视拍摄基地-广州街景区。
1997年为拍摄历史巨片《荆轲刺秦王》建造秦王宫景区。
1998年建成香港街、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景区。
1999年建成江南水乡景区,承办首届“中国农民旅游节”。
2000年为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剧组前来横店影视城拍摄,横店影视城所有场景对影视拍摄免收场租,国家旅游局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检查团来到横店,国家旅游局局长为横店题词:“中国农民旅游城”,相继建成两座超大型的现代化摄影棚。
2001年整合横店集团属下所有影视拍摄基地、星级宾馆和影视拍摄、旅游接待服务相关的20余家企业为横店集团浙江影视旅业有限公司。
2001年横店影视旅游初见成效,游客量较上年翻一番,张艺谋电影《英雄》在秦王宫景区拍摄。成立影视管理中心,统一管理运营制景、道具、服装、化妆、车辆、设备租赁、演员队伍等配套服务,成为国内影视拍摄基地中管理和服务最规范者之一。整合各景区营销队伍,成立统一的旅游营销公司,此举为业内首创,营销体制的创新为游客量的大幅上升准备了条件。
2002年相继建成了12个影视拍摄基地,开发了浦江神丽峡等三个自然风景区。
2003年横店集团浙江影视旅业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演员公会成立,为业余演员提供大量演出机会。注册演员达数千名,当年出镜群众演员和特约演员即达近70000人次。
2004年横店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发展基地—-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正式挂牌。并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和“2004年中国横店影视博览会”。
2004年陈凯歌电影《无极》在秦王宫景区盛大开机拍摄。
7. 中国旅游的发展史过程图
这是一条条没有终点的路,因为一切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从1988年上海至嘉定沪嘉高速建成通车开始,中国在33年间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15.9公里发展到16万公里,位居全球第一,实现了从“第一条”到“第一名”的突破。
近日派出多路记者,在祖国多条高速公路上留下足迹。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们以高速为径,走访山川、眺望湖海,不仅看到了壮丽河山,也看到了发展与变迁;看到了城市的巨变,也看到了乡村的振兴。16万公里,是连通祖国青山绿水、崇山峻岭、戈壁沙漠的血管与神经,也是中国过去三十余载的复兴之路。
包茂高速沿线革命老区的“烟火气”
2017年11月1日,包茂高速湖南怀化市通道县陇城互通至广西桂林龙胜县思陇互通段正式通车,这标志着包茂高速已全线贯通。这条全长2800余公里的高速公路,沿途经过内蒙古中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草地、沙地,穿越秦岭、大巴山,在重庆跨越长江,向东南进入黔江和湘西山岭重丘区,经桂林翻越南陵至广东西部沿海。
包茂高速沿途经过内蒙古、陕西、四川、重庆、湖南、广西、广东7省份。在这一路上,延安作为革命老区,是包茂高速沿途不可取代的一道风景。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延安素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1935年到1948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
从包茂高速万花山出口驶出,行驶约半小时便是延安市区,这段路程途经花木兰故居。27岁的小张在这里与朋友合伙开设了一家民宿,她说,受旅游业发展影响,如今的延安人,很多都已经摆脱了过去刻板的工作状态,享受到了一种独立安排生活和工作的自由。
在小张看来,自己生活的改变离不开当地政府对于“夜经济”的重视,2019年开始,宝塔区连续两年举办延安夜经济夜生活节,孕育了缤纷多彩的延安夜间文化,这不仅彰显了红色革命文化优势与绿色生态,也把延安最优、最亮的产品推广出去,进一步改善了延安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状态。
“这里红色旅游资源多、历史悠久;延安人都很朴实、善良,房东阿姨看到来了生人也会热情地张罗饭菜,街上经常碰到拉扯着买单的熟人……”在小张和朋友小雅眼里,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和发展,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近几十年里给延安带来了巨大变化,这里早已不是从前的黄土、窑洞、白头巾,唯一不变的,是老区人民的人情味儿和烟火气。
从小时候吹乱头发、夹杂着黄沙的大风,到现在满山绿意和相对温和的气候,从大学写生时画下的窑洞,再到为延安本土民俗做设计,小雅说,她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和记录着这座老城的变迁。
长江经济带连通中致富的农民们
沪渝高速是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中一条连接华东、华中、和西南的东西横向干线,是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沿江向中西辐射的重要通道,对长江经济带南部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途经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和重庆六省市,全长1900公里,全线于2009年12月19日贯通。
另一方面,沪渝高速也是重庆向东的出海大通道,它的贯通使得从重庆开车到上海全程只需17个小时,同时实现了长江上、中、下游的快速互通,也是首条真正意义的贯穿“长三角”高速公路通道,对于加强长三角区域的经济活动往来具有重大意义。
实际上,在沪渝高速十余年的建设过程中,随着各路段逐步建成通车,沿线的农民也从中获益,并由此走上自己的小康之路。
杨勇是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向阳村的村民,这里紧邻沪渝高速在浙江境内的起点,自2006年10月正式建成通车后,沪渝高速浙江段沿线便悄然发生着变化。交通对沿线经济走廊的资源互补和合作发展起到的推进作用,让当地的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蓬勃发展。
杨勇就是在那几年决定回老家的,那一年他35岁,与村里103户村民一起合作搞起了党群创业园。七年间,他靠着集体分红、土地流转金及果园的管理工资,让家庭总收入翻了一番,成为家乡黄桃的“形象代言人”。
杨勇最初也没有想到短短几年时间,随着创业园的水果挂果、成熟并顺利销售,村里大部分人都因此富了起来,2017年,他为自己购买了一辆小轿车。向阳村村支书徐铭华说,随着村子近两千亩土地的流转,实现了现代化龙爷的同步发展,水产、苗木、果树等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让村集体收入达到188.5万元,“这与周边交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高速公路、省道、县道及乡村公路的发展,让先进的发展理念进得来,也让我们的产品能出得去。”
事实上,随着沪渝高速的建成,其造福的人群远不止向阳村这1600余名村民,这条中国首条真正意义上横穿长江三角洲的高速公路,对扩张升级长三角都市圈高速网、促进更大物流和财富在申、苏、浙、皖间流通,推动长江流域经济不断腾飞具有深远意义。
京沪高速连接中国高速公路事业新起点
G2京沪高速公路是连接首都北京和上海的大通道,全长1218公里,飞跃长江,串联起天津港、黄骅港、苏州港、上海港等多个重要港口,是京津冀、黄河三角洲和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动脉。
京沪高速的全线贯通,使中国华北、华东地区连为一体,缓解了北京到上海交通走廊的运输紧张状况,对加强国道主干线的联网和发挥高速公路的规模效益,以及加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沿线地区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20世纪新中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被誉为连接新世纪中国高速公路事业的新起点。
4月6日到11日,澎湃新闻记者驱车沿京沪高速从上海嘉定前往北京,记录下沿途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一路,我们看到了阳澄湖高速服务区11万平方米的停车场和它日均入区1.4万辆次的忙碌与繁荣;看到山东蟠龙隧道的“新奥法”设计和它单洞总长5010米的隧道;也看到了最大跨径210米,全长5750米的济南黄河二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中国高速自沪嘉高速建成通车后,长达33年的发展之路,是中国高速公路16万公里总里程数,位居世界第一背后的决心。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公路跨越长江向南进入云贵高原,从雷州半岛跨越琼州海峡建成了兰海高速;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区域的崇山峡谷之中,翻越了二郎山、雀儿山、达马拉、色季拉等十四座大山,又跨过青衣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等难以计数的大小江河建成了被称为“天路”的川藏公路;沿内蒙古高原东部,穿越燕山山脉、华北平原,跨越黄河,翻越大别山,穿越长江,沿罗霄山脉翻越南陵建成了大广高速公路。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过去的30多年间,中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建成了一条条带动经济腾飞的高速公路,这是越走越宽的复兴之路,也是历史性的大巨变。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