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男士

论音乐与旅游的结合(音乐与旅游论文)

时尚男士 https://www.nanrens.com 2023-03-29 22:51 出处:网络 编辑:@时尚男士
1. 音乐与旅游论文 国立音乐学院 巴黎音乐学院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曾用名黄训,孔宇,中共党员。祖籍广东番禺(今广州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

1. 音乐与旅游论文

国立音乐学院

巴黎音乐学院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曾用名黄训,孔宇,中共党员。祖籍广东番禺(今广州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冼星海是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一生中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还写了许多音乐方面的论文。

主要作品

《生产运动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九·一八大合唱》

《满江红》

《中国狂想曲》

《郭治尔—比戴》

《到敌人后方去》

《黄河之恋》

《在太行山上》

《民族解放》

《救国军歌》

《神圣之战》

《牺盟大合唱》

《夜半歌声》

《游击军》

2009年冼星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因肺病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

2. 音乐文化交流论文

要达成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积极的创设课堂情境、灵活的运用课堂语言、充分利用课堂评价等方面下功夫。

3. 旅游文学论文

写乡村旅游论文开展调研,就要深入相关的乡镇村屯。这些乡镇和村屯就是已经打造成为旅游村屯,旅游景点,或者将要推动打造形成的生态旅游景点。萊垍頭條

龙政府规划范围内,由投资者投资的有发展前景的景观景点,好玩好看的相关村屯旅游点去调查研究,再到发达地区去研究对比。萊垍頭條

4. 音乐与旅游论文800字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是[ 勇军进行曲] 每当我们听到这首歌声,就会想起祖国过去被侵略、受压迫的历史,眼前浮现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无恶不作。日本鬼子在南京大屠杀,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更是罄竹难书。同时也想起前辈们在刀光剑影中同一切侵略者斗智斗勇,不怕抛头颅洒热血,冒着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誓死赶歨侵略者,保卫祖国的精神。 每当我们唱起这首歌,就会居安思危,振奋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保 伟大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 这一首歌歌曲高昂激扬,催人奋发,坚定有力,在战争中激励人们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精神。在学习中鼓励我们刻苦学习,不要忘记历史的耻辱,把祖国建设成繁荣强大的国家。所以我最喜欢这首歌。 啊,我喜欢这首歌,我更喜欢我们的伟大社国。

5. 音乐和旅游

旅游,放松心情,用眼睛享受风景。歌里唱的是“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我没有值得分享的感伤爱情故事,唯有讲述此间途经的美景,分享没有男主角的相片。

6. 旅游研究论文

《研学旅游与中小学综合性学习的融合》

7. 音乐与文化论文

周青青老师在《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一书中这样写道:“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概念范畴也就是说,凡是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算作中国的民族音乐。”“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戏曲和说唱音乐。”

所以,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由中国人创作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创作并流行于民间的音乐。漫瀚剧就是典型的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形式之一。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跳出传统知识学习的局限,学会拓宽视野,培养具备统整思维及转化能力的人才。因此,通过在高校通识音乐教育发展中对自身教育体系加以明确的前提下,在现有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族民间音乐,不仅可以对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妥善利用,还可以充分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并提升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的了解。

8. 音乐与旅游论文题目

《试谈国剧京剧的艺术魅力》

《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浅谈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9. 文学与旅游论文

一.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在于启蒙。鲁迅提出要用文学去揭示社会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促进国民性的改造,《呐喊》《彷徨》即贯穿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理性批判精神。萊垍頭條

二,伤感的精神标记。被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作家,常常有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感受,于是苦闷,彷徨,伤感。问题小说有感伤的情怀,乡土小说诉说着乡愁,自述传讲着“零余者”的故事,诗,散文,戏剧都不免渗透着感伤情绪。條萊垍頭

三.个性化的追求。五四是文学史上个人表现最突出的时期。创造社的追求就是表现自我。鲁迅的《野草》表达的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主观情怀。这一时期散文小品成就最显著,就因为它适合表现作家们各异的个性。萊垍頭條

四,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在鲁迅的开放的现实主义影响下,现实主义逐步发展成主流。但相当多的作家向往浪漫主义,要求遭作品中抒发强烈的主观情绪,这不只反映在创造社“身边小说”一类作家、作品上,在多数作家与各种文体上都有所体现;现代主义方法也有所表现,如鲁迅、李金发不同特征的象征主义,创造社的潜意识揭示,新月派对中国现代新诗形式的探索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五四创作方法多样化的局面。條萊垍頭

10. 音乐节旅游论文

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森纳赫,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 。

1700年,赴吕内堡,进入米歇尔学校唱诗班学习。1703年至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任职。1708年,到魏玛任宫廷教堂管风琴师;在职的9年期间,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与康塔塔,并钻研法国古钢琴音乐与意大利弦乐作品。

1717年,转而受聘于科腾,在列奥波德亲王府邸担任宫廷乐长和键盘演奏家;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世俗器乐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各类奏鸣曲、组曲、创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

1723年,赴莱比锡,在该城工作的27年时间里,任圣托马斯教堂合唱指挥和音乐总监等职;在此期间,创作了其重要的宗教和世俗音乐作品,包括《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康塔塔、经文歌、圣母颂歌等。1749年,视力减退,后双目失明。1750年7月28日,巴赫在莱比锡逝世,享年65岁。

2、列奥波尔得·莫扎特

列奥波尔得·莫扎特生于1719年,作为一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师兼小提琴演奏家的列奥波尔得在西方音乐史上并未享有过高的声誉,而他作为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父亲兼启蒙教师的身份更为大家所熟知。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曾先后生有7个孩子,不过其中5个都过早地夭折,顽强地活下来并长在成人的只有最小的儿子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和他的姐姐玛利亚·安娜·莫扎特。

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小提琴演奏教育家的列奥波尔得·莫扎特,著作了当时最重要的小提琴教育文献——《关于小提琴演奏基本原理的论文》

列奥波尔得·莫扎特生于1719年,作为一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师兼小提琴演奏家的列奥波尔得在西方音乐史上并未享有过高的声誉,而他作为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父亲兼启蒙教师的身份更为大家所熟知。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曾先后生有7个孩子,不过其中5个都过早地夭折,顽强地活下来并长在成人的只有最小的儿子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和他的姐姐玛利亚·安娜·莫扎特。

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小提琴演奏教育家的列奥波尔得·莫扎特,著作了当时最重要的小提琴教育文献——《关于小提琴演奏基本原理的论文》

3、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4、理查德·瓦格纳

理查德·瓦格纳(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出生于德国莱比锡,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1833年,正式开启音乐家生涯,于同年创作了歌剧《仙女》。1843年,《漂泊的荷兰人》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首演,瓦格纳的名声亦由此确立。1845年,《汤豪瑟》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首演。1849年,瓦格纳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流亡生涯。

1850年,弗朗茨·李斯特在魏玛指挥首演了《罗恩格林》。1864年,路德维希二世因欣赏瓦格纳的才华,决定为其偿还债务,瓦格纳的命运也由此发生转折。1865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1868年,《纽伦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首演,该剧确立了瓦格纳在德国音乐中的主导地位。

1874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长达26年的创作历程划上了句号。1876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汉斯·里希特的执棒下在拜罗伊特首演,引起欧洲文化界的轰动。1882年,《帕西法尔》在第三届拜罗伊特音乐节上进行了首演。1883年2月13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威尼斯逝世。

5、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罗劳,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1740年,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的童声合唱团成员。1751年至1753年,创作首部歌剧《狡猾的魔鬼》。1755年,创作了首批弦乐四重奏。1759年,担任费迪南·莫尔金伯爵的音乐主管,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首个正式任命,并于同年创作《第一交响曲》。

1761年至1791年的30年间,任职于艾斯特哈奇宫廷,创作了他一生中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体裁包括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歌剧等。1792年至1794年,两次赴英国伦敦访问,在此期间创作了12部“伦敦交响曲”。

1798年,创作清唱剧《创世纪》,在维也纳皇家话剧院首次公演。1801年,创作清唱剧《四季》。1808年,为庆祝76岁生日,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出现。1809年5月31日,海顿在维也纳去世,终年77岁。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了100余首交响曲、80余首弦乐四重奏、30部左右的歌剧,以及弥撒曲和宗教礼仪曲、康塔塔、清唱剧等。因为在交响曲和四重奏领域作出的贡献,获得“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的头衔。同时,因其性情温厚、热爱儿童、关心下属,获得了“海顿爸爸”的别号。

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