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部曲系列完结之后,又是另一个三部曲的开始,对《终结者2018》来说,它显然没有《星球大战》那样的好运,除了之前北美地区的恶评如潮,票房数字的停滞不前也多少表明了这部野心之作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不在于詹姆斯·卡梅隆和阿诺德·施瓦辛格的缺席,而在于续集电影模式化、拼盘化的通病,即使他们的用高投入维持了精良的技术制作,到头来也只能成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机械影片。 (文/灰狼)
假如非要给《终结者2018》挑一个亮点,那也许就是电影中无休止的动作场面,不管是追车、爆破、空袭、机械大战,都基本上代表了好莱坞先进的制作水平。这也许是好莱坞可以称耀全球的资本,反过来有可能是好莱坞的一种悲哀,因为电影从依赖“创作”过渡到依赖“制作”之后,所谓的好电影也只能是凤毛麟角了。
《终结者2018》投入了高成本制作特效。
拼盘电影的悲哀
好莱坞电影一向奉行“拿来主义”,可以赚钱的东西一律照收不误,哪怕就此一口吃成胖子也无谓。以往的小成本B级片乐意搞如此的照搬行径,也就是中国人所称呼的“山寨”电影,目前的好莱坞创造力与日俱下,连高成本的大制作也开始连带搞起了拼盘制作。在这一部《终结者2018》中,我们可以清醒的辨认出来自《黑客帝国》、《世界大战》、《星球大战》、《生化危机》在内的种种蛛丝马迹。
毋庸置疑,影片的整体背景取自《黑客帝国》,用灰色绝望的色调勾勒出了一幅世界末日的景象。与《黑客帝国》的另一个相似点则是人类与机器的大规模作战成为了影片故事的根本,伴随格局拓展和战况升级,本片的爆裂性质也越发突出,机器人的种类、数量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摩托车和小型水栖机器人直接取自《黑客帝国》)。影片之中大型机器人抓取人类的场景明显取自《世界大战》,而众多机器人的行为方式又是脱胎于《生化危机》系列的僵尸,包括最后进入“天网”基地并最终将其爆破的段落也是《生活危机2:启示录》结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颓败的世界末日景象。
“大片也山寨”或许是一种囧到可怜的情景,随着商业电影整体的江河日下,这似乎也是无法避免的一个难堪局面。事实上商业电影的创作资源是有限的,对于一个成型的系列来说,每历经一次翻拍,都是对剩余资源的一次榨取和掠夺,末了就仅遗下了食之无味的鸡肋,所以想要做到不拘一格,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换风格。遗憾的是《终结者2018》的风格转换是通过了照搬、拼凑来实现,不能不说是一次命中注定的失败。
谁才是电影的配角?
在加州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由于公务繁忙而罢手后,好莱坞金童克里斯蒂安·贝尔接过了《终结者》系列的接力棒。克里斯蒂安·贝尔演绎人到中年的救世主约翰·康纳,机器人马库斯·怀特的角色则交由了澳大利亚影星萨姆·沃辛顿,编导着力构造一个“双雄”的电影模式,却忽略了两人之间的相关联系。在影片开始后一个多小时里,约翰·康纳和马库斯·怀特都在各自为战,一直到影片临近结局之际,两人才有了交流与沟通。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