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俐张艺谋罕见旧照曝光
巩俐,不能不说是中国乃至国际电影界的一个传奇人物。
这个西方人眼中“全球最美的东方女人”,从《红高粱》的惊艳亮相开始,演绎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一系列享誉国际的影片。她曾作为威尼斯影后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成为时尚杂志的热门人物,后又成为第一位担任戛纳电影节的中国评委。她的美丽身影在国际上掀起一阵东方文化艺术的热潮。
而这一切,都跟张艺谋息息相关。
从1987年首次被艺谋选中出演《红高粱》开始,到今日再度携手《满城尽带黄金甲》,巩俐和张艺谋断断续续的合作已近20年。
这20年,又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87年开始,到1995年二人情变为止,巩俐一步步成长为国际巨星,走上了事业的第一个巅峰,这可以说是她演艺生涯的 “前张艺谋时代”。
1995年到2005年这10年间,恋情的告终也导致两人银幕合作的长久停止。但在此期间,巩俐亦和多个中外导演合作,出演了《周渔的火车》、《艺妓回忆录》、《迈阿密风云》等影片,创造了张艺谋以外的成功。
2005年10月,张艺谋筹划推出一部史诗巨片《秋天的回忆》,他觉得只有巩俐才能淋漓尽致地诠释女主角复杂的内心世界,于是尝试着与巩俐取得了联系。
接到张艺谋的邀请,巩俐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但她同时觉得,自己拍摄了这么多影片,与张艺谋合作得最愉快,张艺谋执导的片子更能发挥她的表演才能。于是,2005年12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大会上,巩俐认真地告诉张艺谋,她接受他的邀请,希望他们能再次合作愉快。
于是,10年后,《满城尽带黄金甲》横空出世,巩俐成了王后的不二人选。对此,张艺谋说,“10年来,我一直梦想着让巩俐演女皇,这次终于实现了。”尽管《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未上映,但已获得叫好声一片。张艺谋认为,“巩俐其实现在是演艺生涯最好的时候,是她的成熟期。”40岁芳华正茂的巩俐,终结了那些 “巩俐时代终结”的流言,开启她演艺生涯的“后张艺谋时代”。
一颗意外的星星
1965年12月31日,中国沈阳。一个瘦瘦小小的女婴,发出她在这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
在那个寒风呼啸的冬夜里,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婴儿日后会在银幕上留下一个个不朽的影子,她的名字会载入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史册,她会领军中国影坛二十载而不衰。
她就是巩俐。
父亲巩力泽,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县人,1919年生,是辽宁大学经济系的教师,教授经济管理等课程;母亲赵英,山东省历城县人,1925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在辽宁大学从事资料处理工作。在巩俐之前,巩力泽夫妇已经有了四个孩子:大儿子巩固、女儿巩雯、二儿子巩蒂和三儿子巩正。巩俐是这个家里的第五个孩子。
几个月后,爸爸从辽宁大学调到山东财经学院,在经济系任教。小巩俐也被家人带到山东济南。从此,济南成了她的家乡。
蹒跚学步时的巩俐比别的孩子说话晚,这曾经让妈妈赵英很担心。可只要教她念童谣、背儿歌,她却一学就会,而且说得很流畅。什么《大红苹果》《大红花落满地》之类的童谣,小俐都学得很快。
身为大学教授的巩爸爸希望小俐和哥哥姐姐一样,一生与书本为伴,做个研究人员。但小俐遗传了妈妈爱唱爱跳的文艺基因,幼年时就显露了天赋,喜欢唱歌跳舞。
进入济南三合街小学以后,巩俐的声乐天赋很早就被学校的老师们所发现。每次学校的文艺宣传队演出,她都有独唱节目。在念二年级时,巩俐被学校推荐到济南人民广播电台合唱儿歌。从此,巩俐的名字经常通过无线电波传进济南的千家万户。一时间,她成了泉城的“小名人”。
1983年,18岁的巩俐高中毕业了,她萌发了一个念头,要报考声乐专业。没想到父母表示了很大的理解和支持。巩俐告诉记者:“父亲说,喜欢什么你就去做,如果这行业你觉得能够做得最好,那就尽全力去做。路是人走出来的。”当时,巩俐最缺乏的是乐器。但家里根本没有钱给巩俐买乐器。父亲费尽周折,花了 10多元给巩俐买了一架旧的手风琴。这琴至今还保留着。
怀着对声乐专业的一腔热情,巩俐先后报考了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曲阜师范学院艺术系,结果却令人失望。
经过两次考试失利,家人和朋友都劝巩俐,“改报理工科专业吧,艺术类院校不好考啊。”可倔脾气、不服输的巩俐并没有失去信心,也没有为此背上心理包袱,她认定自己的前途就在艺术领域。
巩俐先后在山东省公安厅、山东省出版社总社读者服务部、山东大学图书馆参加临时工作。边工作,边备考。
时隔一年,巩俐再次报考声乐专业。这一次,她填报的是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系。此间,又恰逢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到青岛市招生。求学心切的巩俐也前去报考了。也许是上帝想在她的从艺道路上多设置些障碍,来考验她的耐心,这两次报考都没有成功。
四次报考,四次失利。巩俐却还能沉得住气,她始终牢牢记着爸爸在一年前迎考时对她的鼓励:路是人走出来的。巩俐默默告诉自己,坚持到底,路就在脚下。
这时,一个好心的朋友告诉巩俐:报考艺术院校,光靠自己琢磨不行,还需要请专业老师辅导。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