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2年,著名作家莫言如此盛赞巩俐与张艺谋的爱情,却不幸言中了他们的爱情走向:“巩俐与张艺谋的关系,恐怕不能简单以绯闻总括,观众并不一定盼望她和他终成眷属,她和他是否能够成眷属,也只有他们自己跟上帝知道。现在我知道的仅仅是:这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过了一段艰难的人生和艺术的探索道路,并且共同体验了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沮丧。”
1993年前后,巩俐的一位朋友告诉她,上海城隍庙有一位老人算卦很灵。巩俐就去算了一卦。老人告诉巩俐,你这个人事业还可以,但在生活上最好在30岁前就结婚。巩俐于是去征求张艺谋的意见。没想到张艺谋眉头一皱,说:“结婚?我从来没想过!”巩俐一听,委屈得当场就哭了。
当时她和张艺谋正在江苏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张艺谋答应再考虑几个月。把《摇》这部电影拍完后,巩俐的二哥也来到剧组的外景地,陪同巩俐郑重其事地找张艺谋谈。张艺谋却还是那句话:“没考虑!”他还说:“结婚不就是一张纸吗?你为什么非得看重这张纸呢?”说完一扭身走了。张艺谋的这句话让巩俐伤透了心。1994年,巩俐经过痛苦的抉择,挥泪斩断了与张艺谋之间长达8年的情丝。
和张艺谋的关系出现僵局后,时任香港英美烟草公司总裁的黄和祥出现了,他以他的温柔、体贴和真情闯进了巩俐的心,正好给无助、伤心、苦闷的巩俐以希望,以安慰。
1996年11月30日晚,巩俐义无反顾地嫁给了黄和祥。此后10年,巩俐便和张艺谋断了联系。但对于这个带领自己走向国际的人,巩俐一直很感恩:“张艺谋对我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和他在一起的那段时间,我正处在成长过程中。张艺谋对外很平和,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我们都很低调,在我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也一直这样。我觉得这样很好,很踏实。”
如果说巩俐在塑造旧社会苦女人形象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那么那种后天的“张艺谋的影子”也改变了巩俐。巩俐的风格已成为张艺谋风格中的一部分。
老谋以外的成功
婚后,巩俐沉寂了一段时日,不拍电影,却当起广告产品的代言人,一幅又一幅的沙龙照在国际杂志上曝光,告别旧时剧照,改换成贵妇人的模样登场,直到 1997年初才又在王颍的英语片《中国盒子》中复出。
回忆起这部电影,巩俐将之判断为一个错误的开始:“如果不是你提起,我根本已经忘了它。”正是因为《中国盒子》,她在中国取得的成就被一并抹杀,好莱坞此后提供给她的不过是一大堆花瓶:“那些角色仅仅在影片里起到装饰作用,根本不用我表演什么,所以我统统拒绝了。当然,现在情况已经大大不同了。”
于是,她休息了两年:“没有什么角色值得让我花时间来钻研,大都泛泛到任何人都可以演,而我要找的是非我莫属的角色,能够让我自豪地对导演说出‘你可以选择其他女演员,但我绝对是最佳人选’的话的角色。”直到39岁那一年,《艺伎回忆录》的剧本摆在了她的面前。
读到《艺伎回忆录》中关于“初桃”的段落,巩俐终于意识到,在越来越国际化的美国电影产业链之中,她将成为连接东西方的一环。她匆匆捧起英文书,请了两位家教恶补语言,按照发音,硬是将台词全部背了出来。由此,她终于结束了“花瓶”的好莱坞模式。
后来,巩俐演绎富有特色的角色的欲望在《迈阿密风云》中得到了满足。在《迈阿密风云》中,巩俐饰演的伊沙贝拉是一名古巴籍华裔女子,同时也是黑社会老大的情人。由于在好莱坞没有合适的古巴籍演员,这个角色落到了巩俐头上:“导演迈克尔.曼几乎找了我10年。当他在拍上一部《热》的时候就想邀请我出演,但我当时因没有时间而拒绝了他,这一次总算还了个人情给他。我喜欢伊沙贝拉这个角色。有些人可能认为她是个坏女人,但我认为她只是一直追逐她渴望的东西而已。”
除此之外,巩俐还演绎了《周渔的火车》、《爱神》等一系列颇有影响的影片。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