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动画电影《赤足小子》则是一开始就将遭受核爆的苦难的源头指向军国主义政府。在原作中,一名在广岛被炸废墟上由笑转哭的小男孩成为当时大多数日本人的写照。作者中村启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这个故事。
动画电影还原了原作对核爆死难者的详细刻画。这也让这部片子成为同类影片的另类,不讲核爆发生前的和平生活,不拘泥核爆后的挣扎生存,只用细腻的笔调描绘死难者的遗容,剑走偏锋。在同类题材中,《赤足小子》的细腻描绘让人真实体会到核爆的恐怖。
《起风了》中破碎的零战。对远离战场的设计师而言,这恐怕是战败最直接的感受了。了解这种源头,可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以二战日本兵器或是德国军队为题材的日本动漫作品。对于日本帝国这个名号下存在的武器的怀念,大抵上是日本帝国时代的一种记忆流传。
在《起风了》草创的时候,铃木敏夫曾经劝过宫崎骏做这样的作品压力非常大。如果《起风了》诞生在在60年代,显然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舆论环境。更别提《永远的0》最后主角发起了神风特攻这样的结尾,在60年代更难出现。
宫崎骏的作品大多以轻松的范围给人无限的想象,然而这部作品却一反常态。大力描写了战争中破败的武器,表达了宫崎骏对战争的厌恶。
精彩评论